翅果油樹由于分布地狹窄,種群數量,零星分布,并且果實結果率低,結構特殊不利于萌芽,再加上人為砍伐,使得翅果油樹面臨瀕危境地,因而在1999年被列入《中國國家保護植物(批)》中,保護級別為國家Ⅱ級保護;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評定級別為瀕危。
翅果油樹(拉丁學名:Elaeagnus mollis Diels)是胡頹子科、胡頹子屬落葉直立喬木或灌木,高可達10米,胸徑達8厘米,芽球形,黃褐色。葉紙質,稀膜質,卵形或卵狀橢圓形,葉柄半圓形,花灰綠。色,下垂,芳香,花梗被星狀柔毛,萼筒鐘狀,裂片近三角形或近披針形,花藥橢圓形,花柱直立,果肉棉質;果核紡錘形,栗褐色,子葉肥厚,含豐富的油脂。4-5月開花,8-9 月結果。
翅果油樹分布暖溫帶半干旱氣候,其特點為夏熱少雨,冬春干冷,年平均溫約10℃左右,年降水量500~600毫米,無霜期150~190天。土壤為黃粘土或山地褐色土,呈中性或微酸性反應。多生于陰坡和半陰坡,陽坡亦有分布,往往形成單優種群落,或與其他植物組成群落。
翅果油樹具有奇特的生命力,山西省鄉寧縣人稱為“刀砍不死,雷劈不倒”,正因如此,翅果油樹才能歷經200萬年滄海桑田,頑強繁衍至今。山西省鄉寧縣尚存一棵被稱為“神木”的古樹,樹齡超過600年,遭多次雷擊,樹干已經碳化,依然生機勃勃、碩果滿枝。
翅果油樹是胡頹子科胡頹子屬植物,是經四世紀冰川作用后殘存下來的中國特有的古生物植物,僅在中國陜西、山西兩地有少量分布。
花灰綠。色,下垂,芳香,密被灰白色星狀絨毛;常1-3(-5)花簇生幼枝葉腋;花梗被星狀柔毛,長3-4毫米;萼筒鐘狀,長5毫米,在子房上驟收縮,裂片近三角形或近披針形,長3.5-4毫米,漸尖或鈍尖,內面疏生白色星狀柔毛,包圍子房的萼管短矩圓形或近球形,被星狀絨毛和鱗片,具明顯的8肋;雄蕊4,花藥橢圓形,長1.6毫米;花柱直立,上部稍彎曲,下部密生絨毛。
翅果油樹為中國有,于陜西,山西省分布,分布區年平均氣溫12℃,極端高溫41.3℃,極端低溫-20℃。初霜期10月中旬,終霜期4月中旬,生長期150-180天。3月下旬開始萌芽,4月開花,花期較早,落葉很晚。
翅果油樹喜生于深厚肥沃的沙壤土,由于具有根瘤菌而耐瘠薄,可以在缺少氮成分及腐殖質的土壤上生長。分布區的土壤是由黃土、紫色和灰色砂巖。砂頁巖和石灰巖等為主的基巖上發育而成的褐土、山地褐土和碳酸鹽褐土。土體厚度15-40㎝, pH呈中性或弱堿性,土壤發育較差,保水性較弱。
用種子繁殖。種子壽命較短,不宜久藏。晚秋地封凍前,選擇比較平緩的山地,將水選過后的種子開溝條播,翌年春發芽。一年生苗高可達50-80厘米,秋季即可出圃造林。用嫩枝扦插亦可繁殖。
制定翅果油樹種子質量分級標準。方法:通過測定翅果油樹種子百粒重、種子活力、凈度、含水量和發芽率等指標,使用SPSS13.0軟件,利用聚類分析方法,制定翅果油樹種子的分級標準。結果:翅果油樹種子質量等級分為3個等級。結論:制定翅果油樹種子的Ⅰ、Ⅱ、Ⅲ級標準可作為翅果油樹種子的質量控制標準。翅果油樹實生苗的初代培養和愈傷組織的繼代培養及種子的滅菌方法和時間進行了探索。結果表明:初代培養佳培養基為1/2MS(基本培養基MS中的大量元素減半)。繼代培養中的佳培養基為N2(MS BA0.5 NAA0.02),N4(MS BA0.5 NAA0.04)。